【项目名称】建筑工程学院联合龙江矿产与建筑企业合作尾矿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项目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城市发展模式,我校建筑工程学院联合鸡西、伊春、鹤岗等矿产企业,将“无废矿山”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矿山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之路,大力推进“无废矿山”建设。
盘活尾矿 无废共建
以石墨尾矿为例,全国天然石墨年产量近70万吨,尾矿每年排放量约800万吨以上,目前鸡西有五等以上尾矿库近20座。尾矿堆存作为潜在地质灾害风险源,汛期易因强降雨引发泄漏、决堤、溃坝等安全隐患。同时堆存尾矿存在环境迁移风险,一旦发生泄漏或溃坝事故,可能对下游及周边区域的居民安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尾矿长期堆存需占用大量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且安全防护、生态治理等运维成本高昂,导致资源浪费与经济负担并存。

鸡西石墨尾矿

伊春钼尾矿

为解决矿山领域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尾矿资源高效利用,建筑工程学院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炼就无废矿山”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具体实践,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生态修复三大任务,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为 "无废城市" 建设筑牢生态基底。学院在尾矿资源化利用领域已形成显著科研优势,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资助,发表SCI 论文 50 篇,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技术储备。
变废为宝 实现共赢
一直以来,尾矿是压在矿山生态肩上的 “沉重包袱”,长期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学院以科研创新为 “点金之手”,打通 “尾矿-研发-应用” 价值链路,整合矿产企业和建筑企业资源,将矿产企业的尾矿进行研发,科技成果交付给下游建材企业资源化利用,使尾矿从污染源头蜕变为可创造经济价值的 “城市矿产”,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从2010年开始,建筑工程学院通过研发尾矿建筑产品,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综合利用尾矿制备水泥活性混合材料、公路路基材料等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技术,实现“变废为宝”“零废循环”,将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贯彻到底,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3项专利技术实现了成果转化。

通过尾矿资源化利用、尾矿生态环境治理等方式,在鸡西、鹤岗和伊春等矿产企业,尾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高效化利用由愿景变实景,有效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累计实现2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黑龙江省财政厅主办的第八届“创客中国”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一路同行 硕果累累
深化产教融合,共筑人才培养新高地。建筑工程学院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新置于重要位置,为行业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学院与矿产企业、建筑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各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通过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授联合指导,培养“懂理论、精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助力校企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龙江工程师学院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订单式培养研究生32名,其中5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联合企业建立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1个,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推广科研成果。

多元学科赋能,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建筑工程学院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联合化学、计算机、电子工程等多学科专业,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集群与前沿科研成果,构建 "尾矿资源化利用-智慧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一体化治理平台,推动矿山管理智能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态修复专业化,为守护绿水青山、促进矿业绿色转型提供了 "学科协同创新样本"。

科技赋能发展,锚定尾矿处理新航向。以“资源全回收、矿山无废化”为核心目标,瞄准尾矿中有效成分的回收潜力,研发创新工艺,构建“尾矿-分选-精矿-再利用”的全链条资源化模式,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为矿山领域低碳转型提供科技引擎。

该项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矿山领域核心痛点,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将尾矿从“生态包袱” 变成 “绿色财富”,在黑土地上绘就一幅“尾矿变资源、矿山换新颜”的生态画卷,为“无废城市”建设和“双碳”目标达成贡献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