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5日,我校国内合作发展中心(校友办)主任王超伟,校史挖掘与研究项目组成员、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圣宏一行专程赴京,分别拜访了罗焚(104岁)、何理良(99岁)、王麦林(100岁)三位老校友。作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黑龙江大学前身,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学员,这三位平均年龄超过百岁的老人,是从延河之滨走来的母校第一届学子。他们亲历了战火中的青春,更以跨越一个世纪的坚守和奉献,深刻诠释了黑大人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恒久底色和崇高追求。

走访中,王超伟、王圣宏向老校友们转达了全校师生的深切牵挂和美好祝福,详细汇报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以及红色校史挖掘和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老校友们静静聆听,不时颔首微笑。母校建设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赤子关切,这份跨越八十余载的深情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

追忆抗大岁月,校友们的思绪穿透时空,催人振奋的故事娓娓道来。“那时候,清凉山上的窑洞就是课堂,延河的涛声就是晨钟暮鼓……没有桌椅,我们就在板凳上用大腿垫着做笔记。”校友们谈到,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学习任务繁重,但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激励下,师生们仍以顽强的意志投入教学与革命实践。俄文队不仅为抗战培养了大量军事翻译人才,也为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超伟、王圣宏代表学校向三位老校友赠送了由艺术学院教师绘制的校史长卷和产业发展中心设计的校园文创产品。当长卷徐徐展开,一幅描绘从延安到哈尔滨、从俄文队到黑龙江大学的八秩历程图景呈现在眼前,老校友们久久的凝视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母校的昨天与今天。交谈中,老人们深情寄语今日黑大学子,继承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不忘初心、勤学报国、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是一次跨越世纪的温暖重逢,更是一场追溯初心的精神接力。校友办、校史挖掘与研究项目组负责同志均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走访老校友的活动,将这份厚重如史诗、滚烫如延河水的“传承之力”传递至新一代黑大人手中。未来,双方将继续系统推进老校友口述史料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积极推动红色校史资源融入育人实践,使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摄影:孙晟伟、张鹏宇)